三伏天,作为我国农谚中的特定称呼,代表着一年中最为酷热的阶段。在此期间,其气候特点呈现为高温、低气压、湿度较大且风速较小,令人闷热难耐,仿佛得伏地避暑。
通常来讲,三伏天共计三十天,每伏十天,依据天干计数的规则而定。其中,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初伏,第四个庚日为二伏,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则为三伏,它们共同被称为“三伏”。
正如《闲情偶寄》所云:“一岁难过之关惟有三伏,精神之耗,疾病之生,死亡之至,皆由于此……”三伏天天气炎热,雨量丰富,蚊虫大量滋生,暑邪与湿邪交替出现,致使身体心力持续消耗,哪怕无病也会有三分虚弱。特别是一些体质欠佳的老年人,如果行为不当、饮食失节,就容易给身体留下病根。
防暑气:预防中暑
进入三伏后,北方酷热难耐,南方犹如桑拿。在暑气的侵袭下,人体津液损耗严重,极易因暑热引发各种疾病,比如烦闷、头晕、头痛、食欲不佳等。
在三伏天,应尽可能待在凉爽且通风良好的室内,尤其是中午 12 点至下午 3 点期间,要避免太阳的直接暴晒。少穿深色衣物,选择透气性佳、宽松的服装,以防大量出汗时影响散热。倘若出汗较多,可以适当饮用淡盐水或者电解质饮料。
防寒气:规避肠胃不适等症状
《黄帝内经》提到:“病起于过用,需防因暑取凉。”三伏天里人体毛孔张开,大汗后立刻冲冷水澡、出汗后猛灌冷水、长时间吹空调、贪吃冷饮等行为,都容易导致中气内虚,身体与肠胃受寒,进而引发关节酸痛、肠胃不适、腹痛腹泻等症状。
在这炎热的三伏天,防寒反倒更为重要。不可过度贪恋冷饮,使用电扇、空调时应当有所控制,温度不宜过低,以 26°为宜,同时要避免长时间直吹颈椎、头部和脸部。咽喉和后心是人体较为脆弱的部位,应当做好保护,防止受风寒侵袭。
防湿气:防止皮炎湿疹等疾病
夏季雨水频繁,湿气浓重,生冷寒凉的食物食用较多,容易造成湿气在体内生成。湿气在体内长期滞留,容易引发腹胀腹痛、皮炎湿疹、消化不良,甚至可能诱发关节炎。
在三伏天期间,晴天时要保持室内通风,雨天则要及时关闭门窗。饮食方面应保持清淡,减少高脂肪、高热量食物的摄入。湿气较重的人,睡前可以用 40℃左右的温水泡脚,既能辅助祛湿,又能缓解压力,促进睡眠。
老话说:“冬养三九,夏养三伏。”三伏天是“冬病夏治”的黄金时期,在这个关键阶段好好调养,能够为健康打下坚实基础。
饮食清淡,增加维生素摄入
合理规划饮食,保持营养均衡,有助于抵御高温天气带来的不适。饮食应以清淡、容易消化为主,避免摄取过多油腻、辛辣和高糖的食物,以减轻身体负担。由于排汗量增大、身体代谢加快,容易导致维生素 b 族和维生素 c 等水溶性维生素的流失。
蔬菜富含维生素 k、叶酸和膳食纤维,有利于保护心血管、骨骼以及维护消化系统的健康。倘若膳食摄入不足,建议选用天然酵母提取的全系 b 族维生素,以确保高营养价值和零添加。
柑橘类、浆果类等水果富含维生素 c、抗氧化物质和钾等矿物质,也可以服用取自针叶樱桃和柑橘提取物的天然维 c 补剂,提供多种活性成分,抗氧化效果更为出色。
多喝水,避免中暑和脱水
在高温环境下,人体大量出汗,失去大量的水分和电解质,如果不及时补充,会导致脱水、电解质紊乱,甚至引发热射病。
每天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,成年男性每天应喝水 1700ml,成年女性每天喝水 1500ml,也可以适量饮用绿豆汤、酸梅汤等具有清热解暑功效的饮品。
适量补充含有电解质(钠钾镁钙)、多种 b 族维生素、膳食纤维等成分的电解质水,能够帮助短时间大量出汗的人群及时补充钙钠镁钾离子,辅助身体机能运作、维持体液平衡,同时还能增加肠道蠕动,改善肠胃功能。
作息规律,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
三伏天里许多人因天气炎热难以入眠,建议睡前泡个温水脚,帮助身体放松。保证规律的作息和充足的睡眠,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,这对于身体的恢复和免疫力的提升极为关键。
防晒防暑,防止热射病
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中活动,容易引发中暑和热射病。紫外线辐射不仅会导致皮肤晒伤,还会增加皮肤癌的风险。
在三伏天应尽量减少在正午前后外出,做好涂抹防晒霜、使用遮阳伞、戴帽子墨镜等防晒措施,选择在阴凉处活动,减少阳光直射。
适度运动,促进排汗及寒湿
运动有益于气血运行,推动新陈代谢,增强抵抗力。在早晨、傍晚练习太极拳、八段锦,促进身体排汗,带动体内滞留的寒气排出体外,增强身体免疫力。但要注意运动应适度,避免过度疲劳。
心态平和,避免情绪波动危害健康
天气炎热容易使人烦躁,应当调节心性,保持平和,不要动怒,维持积极乐观的心态,避免情绪波动给身体带来不良影响。
免责声明:文章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