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“冬病”,为何要“夏治”?皆因阳气不足! -凯发官网入口首页10
发表时间:2024-07-19 10:36来源:网络 炎热的夏季,肌肤毛孔张开,此时进行艾灸,效果能更好地透过皮肤作用于穴位经络,借由经络气血直达体内。 所以,夏季调理冬病,往往能实现最佳的内外兼修、平衡养生之效。 “冬病”常为虚寒体质所致 “冬病”,即冬季易发作的病症,此类病症的多发人群多具虚寒性体质,也就是常说的“火力不足其通常表现为手脚冰冷、畏寒喜暖、怕风惧冷、神倦易困等。中医称此为“阳气不足”,即自身热量欠缺,寒气由内而生。这类人哪怕在盛夏,睡觉也需盖被、穿袜才觉舒适。 冬病夏治的缘由由于冬病患者体质本就偏虚寒,再加上冬季外界环境严寒,双重寒气相逼,毫无解冻可能,所以冬季治寒症,犹如雨天晾衣,极为艰难。然而,盛夏之时,外界暑热炎炎,体内心火旺盛,此时,潜藏于后背膀胱经及各关节处的积寒,最易被驱赶而出。可要是阳气衰弱,体内缺乏推动之力,就会错失排寒的绝佳时机。而且,不少人本就阳气不足,夏天又猛喝消暑饮料,如冰镇啤酒、凉茶等,还整日于空调房内工作,如此一来,旧寒未去,又添新寒。要知道,寒气会沉积,身体受寒侵袭之处,必然气血瘀阻,这便是“寒凝血滞”。若寒气停于关节,会引发疼痛;留于脏腑,易产生寒凝;聚于经络,会导致经络堵塞、气血运行不畅,进而出现四肢不温、手脚发麻等症状。所以,若不在夏日祛除积寒,待秋风再起,外寒重来,就会陷入内外交困之境。 夏日祛积寒之法方法其实简单,即“内用温热”、“外散风寒”。 1.“内用温热”:食用偏温热的饮食 夏季应多吃温热食物,让身体适度出汗,有助于带走体内暑湿之邪。老年人、孕产妇、脾胃虚寒者更应少碰或不碰寒凉食物。夏天酷热,身体本能地想靠吃冷饮“消暑”,但欲望不等于理智,夏季吃冷饮实则很伤身体。中国古代中医很早就留意到饮用冷饮的问题。认为夏季阳气外散,体内阳气相对减少。尤其是脾阳会比平时虚弱。此时吃冷饮,本就寒凉的脾胃再受人为降温,会导致身体调控紊乱。这种紊乱,首先表现在消化系统,过低的温度下,冷饮吃多了会损伤脾阳,若人体本身脾阳不足,再吃冷饮,就会出现腹泻、流涎等脾阳虚症状。此时,极易招致外邪入侵。寒伤脾,常见表现为舌苔白腻,轻则腹痛、腹泻,重则恶心呕吐。细想一下,我们把0℃的水倒入37℃的胃中,可小便却是热的,人体温度为37℃,是谁把0℃的冰水转化为37℃的尿液呢?是脾胃!脾胃吸收冰冷食物后不堪重负,无力运作,便从肾中调取元气转化为热能加热至37℃,最终导致肾气不足。 2.“外散风寒”:通过发汗排出体内寒邪 夏天毛孔大开,极易出汗,汗为心之液,能泻过旺之心火,也能及时将侵入皮肤的寒邪排出,所以发汗是排除体内寒邪的上佳之法。泻心经之气血(火)以补充膀胱经的虚弱(寒)。心,五行属火,于夏季最盛;膀胱经,乃人体之藩篱,是抵御外寒的屏障,也是清除内寒的通道。所以,夏天身体多汗是上天赐予的自然疗法,不但能清除寒气,发汗本身还能排出体内大量瘀毒。 冬病夏治的应对之策上述所言,看似与冬病夏治无关,实则不然,知晓寒邪出入的机理,才能有长久的应对策略。下面再具体讲讲: 1.感觉肚子凉,脾胃虚 若感觉肚子凉,夏季仍偏爱热食,且怕风怕冷,艾灸中脘、关元、足三里,效果显著。 2.后背发凉,怕风 若感觉后背发凉、怕风,可先在后背刮痧,若条件允许,再用艾叶水泡脚,之后喝一碗发汗的生姜红枣汤或胡椒白萝卜汤,寒气便容易排出。排出身体的寒气是个长期过程,有时甚至需数年。因为虚寒是一种体质,与生俱来,如果不加以改变,就如同原本倾斜的树苗,会继续歪着生长。所谓“治未病之病”,需从先天体质入手,纠正阴阳偏颇。“损有余而补不足”,方为治未病之本。 3.夏季泡脚,祛湿排寒 夏季泡脚,更有助于排除体内湿寒之气。采用扶阳泡,效果更佳。 ★温馨提示:本平台分享的健康图文信息,仅供大家参考学习,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。如有需要,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 免责声明:文章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文章分类:
健康知识
|